陈金雄:HIT三大转变,价值信息化必须“内外兼修”
信息化是现代医院的标志之一,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,国内医院基本实现了无纸化、数字化并逐步向智能化迈进。但医院信息化建设也伴随投入产出比不高、与业务及管理不适配等问题。在“十四五”国家全面开启数字产业建设时期,医院信息化亟待自身转型升级。
“当前医院信息化必须进行三个转变:由工具支撑向战略引领转变、由线下为主到线上线下一体转变、由单院区部署向集团化支撑转变。”高博医疗集团首席信息专家陈金雄认为,随着医改深化,未来医院发展将呈现出集团化、研究型特色,信息技术潜能将会被最大程度释放,成为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的新探索。
陈金雄(中国IT价值联盟医疗分会理事长、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专委会主委)
HIT形态HIT设计符合集团化、研究型医院发展
医疗本质上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,在大多数医疗场景中,在不打破原有规则的前提下,要同时实现医疗质量提高、医疗服务可及性增加和医疗成本降低,被称为“医疗不可能三角”。但信息技术能够提供三角难题的“增量发展”解法。
2009年新医改开始之初,信息技术就被定义为支撑改革的“四梁八柱”之一,医院信息系统成为其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支撑平台。但随着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加,国家医疗改革深化,医院发展迎来最严的“质量”和“效率”考验。日前,国务院连续发文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,提出公立医院已经到了从“量的积累”转向“质的提升”的关键期,要求医院跳出单个机构发展限制,加强协同联动,考虑优质资源供给与配置。
陈金雄表示,未来医院发展,从组织体系上来说,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非公医疗机构,集团化将是一种趋势,是最为便捷和可行的改革方式,通过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共赢的调整,让医院良好运行,让医疗服务能力更强。从功能定位上来看,研究型医院成为未来医院的重要形态,通过深入专科疾病诊治、加强科研转化反哺临床,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的新探索。这与聚焦专科建设与当前强调科研创新的思路一脉相承。
医院集团化、研究型发展,带来的最大变化是,对数据的依赖将比纯临床型医院更高,这将进一步推动医疗信息化需求的加速释放,同时也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未来信息系统设计必修以实现一体化业务为基础,以支撑集团化发展为方向,以落地研究型医院为目标,引领医院高质量、增量发展。
HIT内核信息化价值基础是实现“业务在线”
医院开始信息化建设,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、持续释放价值。但不少医院历经以收费为中心、解决非诊疗业务系统建设,到各科室子系统部署、数据集成建设不同阶段,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和时间成本,最终并没有解决临床和管理的实际问题。
“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单一的工具建设,向持续的价值赋能转变。而赋能的基础和能量大小,取决于医院业务‘在不在线’。”陈金雄强调,业务在线、数据连通,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化存量、做大增量的本来实力。
陈金雄指出,“业务在线”不仅是业务上云、线下搬到线上,其内涵包括两个层次:
一是业务闭环,医疗服务没有环节的断层与盲区。“例如医嘱下达后就丢了,与费用、护士执行等不挂钩,业务前后不贯通,这对医疗质量和效率改善都无益。”陈金雄说,“业务在不在线,服务在不在线,一定程度上体现资源供给与配置合理性,如果医疗服务‘掉线’,不仅可能出现秩序混乱、资源浪费,更可能成为医疗安全隐患。”
二是对业务的呈现“在不在线”,如果信息化只是照搬流程甚者照搬都没做好,通过信息技术连接的业务一定是不好用、不能用的。“只有深度理解业务,超越、引领并创造用户需求与体验,才能实现HIT价值最大化。 ”
通过在线化、数据化,进一步实现智能化、移动化、全流程和无边界,陈金雄提出,未来医疗将没有诊前、诊中、诊后的边界区分,医疗管理都应该是诊中管理。
此外,他还强调信息化架构的灵活性。信息化必须基于普适性原则,然后通过个性化配置、灵活技术架构,以满足更多业务场景、专科专病诊疗需求以及未来十年智慧医院建设需要。未来医疗信息化发展,将跟随价值医疗转型(value based-care),走向价值信息化(value based-HIT)常态,构建起从无到有、从有到无(无边界)的数字医疗新生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