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组医院真实数据,互联网医疗如何得人心?

互联网医院 2021/07/16

7月14日发布的《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(2021)》显示,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1961亿元,同比增长47%,增速居各行业之首,预测2021年将达到2831亿元。这组数据,资本看了应是喜笑颜开,而医疗机构看了可能会陷入沉思:在“政策利好+行业红火”双轨驱动下,互联网医院走什么样的建设路径,才能彰显出真正的生命力?小编今天从医院实例、路径方法等层面,带您看看“他家”的互联网医院建设。

 

互联网医院“炼成记”患者访问量较基线提升29%


高灵智腾互联网医院诊疗平台在合作医院上线使用后,来自用户的真实反馈如下:

 

每周患者端微信小程序页面总浏览量高达43万人次,3个月内患者访问量较基线数据提升了29%;


上线医生人数及访问量也随着时间推移持续增加,其中,医生端访问量3个月内提升了19%;

 

image.png


平台上线后,微信端小程序实际真实患者用户(注册且绑定就诊信息)新增3万余人;


患者使用平台的微信小程序(“手机自助机”)进行缴费的比例,是使用医院自助机的近40倍;


使用“手机自助机”预约挂号的患者占比达33.28%,是114等其他渠道预约号源的十几倍。

    

image.png 


目前,国内很多互联网医疗平台还停留在只关心健康需求、不关心健康问题,或者把重心放在轻问诊层面。高灵智腾的初心则是打造服务于临床实践的价值信息化解决方案,互联网产品深入诊疗核心业务。


对患者来说,基于患者全病程管理、数据赋能的互联网医院诊疗平台,采用场景化二维码,患者一部手机“码”上完成线上诊疗、处方流转、药品到家、居家照护等全过程,让就医体验更方便、快捷、有温度。


对医生来说,通过诊疗信息高效流转,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诊疗,让医务工作者把临床业务“装进口袋”,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医助协同照护能力。


对医院来说,一是可大幅减少医院采购医疗设备、人力成本等支出,二是可提高医患服务满意度,拓宽医疗服务边界。

 

互联网医疗行业,向来把“得患者,得天下”作为建设原则之一,但要获得患者的心,还得医生“上线、在线”才行。有了“医疗+服务+管理”,才有患者的“来与留”!

 

建设路径方法互联网思维+数据驱动


要建设互联网医院,需要先明确互联网的概念。高灵智腾首席专家陈金雄认为,互联网实质是“连互网”,把医疗服务整合成连接的、互动的、网络服务的模式,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思维、流量思维。他认为,互联网医院不是电子处方,是链接方式的改变、模式转变。

 

建设高质量互联网医院,首先要进行思维转变。互联网医疗并不只是把现有业务搬上云,而是改变服务模式,实现在线管理和服务。把“业务上线”作为互联网医疗的全部,是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偏差。

 

其次,是模式转变。成熟的互联网医院,将呈现出以下特点:患者渠道从线下到线上,从自发到转诊(包括其他医疗机构和网上转诊)。门诊诊疗以初诊为主,互联网会成为诊疗入口,让初诊前的轻问诊和复诊都以线上为主。住院诊疗以急危重症为主,病情稳定后,通过互联网实现以居家和随访治疗为主的照护模式。

 

最后,数据是支撑。陈金雄提出“医院会成为基于数据的服务企业,数据会让传统医院三大核心资源——专家、设备、床位的效益最大化”。但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数字化建设存在:数据和业务“两张皮”,医生看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(业务)被数据化,造成信息系统利用率低下。鉴于此,数据如何去做支撑?


第一,数据得是活的,也就是说数据是在线的,可以随时被使用。第二,数据必须是被活用的,也就是说数据是在不断地被消化、处理、产生增值服务,同时又产生更多的数据,形成数据回流。医院一定是先有数据,后才有数据驱动的业务洞察与业务增长。

 

陈金雄用十六个字来归纳互联网医疗:触达(更多用户)、整合(医疗资源)、管理(所有患者)、服务(在线化)、一体(线上线下融合)、协同、体验、赋能。他认为,“互联网思维+数据驱动”的医疗业务重构,其实质是让医院回归医疗本身,形成医患链接、用户体验良好、业务持续增长的数字新生态。